在七○年代後期,當香港經濟一片興旺,珠江三角洲在不少人心目中,只是中國
這個封閉、神秘和貧困國家的一個偏僻農村地區,毫不起眼,但港商卻另有一番
見解。這些目光遠大的企業家很快洞悉,中央政府開放華南地區,等於為香港企
業帶來一條「救生索」。
當年香港是舉世知名的製造業中心,製造業工人接近一百萬,不過勞工密集工
業卻面對土地不足和人手短缺的問題。隨著本地營運成本不斷上升,香港對亞洲
競爭對手的優勢迅速喪失。中國政府開放內地經濟,讓港商可在珠三角建立一個
全新和更大的工業腹地。
本港的競爭力因此得到提升,廠商能以遠低於香港的成本提供更高的產能。在
香港,廠商則不斷提升設計、物流和市場推廣的能力,這種與珠三角合作夥伴開
創的「前店後廠」經營模式,成為亞洲供應更低廉的消費品給西方市場的新趨勢。
在這方面,香港發揮的影響力無可比擬。在一九九三年至二○○一年間,廣東
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達一千二百一十二億美元,其中香港佔超過百分之六十八。
到二○○二年,港商在珠三角僱用的工人銳增至超過一千萬,而香港本地工廠的
製造業工人數目則萎縮至只有二十萬。
為深化合作,香港與內地在二○○三年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自此這
項安排不斷增加補充細則。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資料,到二○一○年,
主要來自香港的外資投資企業佔廣東省出口總值高達百分之六十二點二。
貿發局相信,面對內地新的經濟方向,加上中國政府銳意擴展及革新服務業,
香港必須把握當中的機遇。
貿發局更表示,中國在金融改革過程中將准許「新」珠三角借助香港的專才,
以建立更能與外界接軌的金融體制。在接近邊界的前海地區,一個新的金融服務
區已經動工。該區被譽為珠三角的「曼克頓」,不少人認為它將為香港不斷擴
展的金融服務業提供一個低成本的後勤基地,有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持續
發展。
從北京到香港的規劃人員和評論員,均認為香港憑著豐富的技術、管理及市場
推廣知識,將會掀起珠三角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的一場革命。他們預期,香港在
金融、法律、航運、物流和地區總部/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加上湛深的國際知
識和服務理念,將能再次發揮領導作用,推動珠三角在廣泛的經濟領域建立更優
越的國際地位。
在去年簽訂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中,粵港政府同意共同實踐六個長遠的發
展目標,包括建立世界級新經濟區域、開拓金融合作區域、建設先進製造業和現
代服務業基地、構建現代流通經濟圈、創建優質生活圈,以及形成世界級城市群。
經歷中國農村工業化的三十年後,勇於創建、善於應變的香港企業家,現在又
有機會再展拳腳,推動綠色珠三角的新變革。
2003
•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宣佈
九號貨櫃碼頭正式啟
用,該碼頭是當時香港
最新建成的貨櫃處理設
施。和記黃埔港口在鹽田
港的吞吐量突破五百二
十五萬個標準櫃。
2004
•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的
處理量突破八千萬個標
準櫃,創下里程碑。
2006
•
香港國際貨櫃碼頭處理
第一億個標準櫃。
2007
•
和記黃埔港口與惠州港
務集團簽署合營協議,
營運惠州國際集裝箱
碼頭。
2008
•
和記黃埔港口訂立協議,
發展深圳鹽田港東港區
一期工程;而珠海國際
貨櫃碼頭(高欄)則展開
第二期測試營運。
2009
•
和記黃埔港口與惠州
港務集團就惠州港首個
專用集裝箱碼頭舉行
奠基儀式。
2010
•
和記黃埔港口於珠江
三角洲各港口的總吞吐
量接近二千五百萬個標
準櫃,而葵青貨櫃港設施
的吞吐量達一千一百零
四萬個標準櫃,其中轉運
貨物量約佔百分之六十。
2011
•
三月,和記黃埔港口分拆
於廣東省、香港和澳門的
深水貨櫃港業務,透過
和記港口控股信託在新
加坡上市。